郑学川(1825—1880),法名澄德,江苏江都人,晚清刊刻佛经的最早倡导者,亦为当时著名居士。他曾在扬州创立“江北刻经处”,又在苏州、常熟、杭州等地建立同类机构,刊刻佛经,光大佛学,为近代佛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然而,对晚清佛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杨文会。
杨文会(1837—1911),号仁山,安徽石埭县人。自幼读书,不喜举业,曾随家人为避战乱转徙流离于各地。此期他所学的知识十分广泛,“凡音韵、历算、天文、舆地以及黄老庄列之术,靡不探赜韫之于心”,[36]而于佛典则不甚了了。1864年(同治三年),他在病中得到《大乘起信论》,反复诵读,领悟其中的奥义。以后又读了《楞严经》,更有心得,于是“尽弃向所学,一意以西土圣贤为宗”。[37]1866年,杨文会在南京结识了深通佛学的王梅叔等人,时相切磋,因感慨佛经多遭兵燹毁坏,遂决心恢复刻经事业,成立了金陵刻经处。刻经处初设于南京北极阁,继迁常府街、延龄巷等处。他首先募款重刻方册藏经,自任校勘,又研究造像,搜集古代名画佛像一并刻版流通。1878年至1886年间,他以随员身份跟随曾纪泽等两次出使欧洲,考察英、法等国社会政情,在伦敦结识了日本留学僧人南条文雄。在南条的帮助下,他陆续收集到流传于日本而大藏经未收录的中国古德著述280余种,择要刻印。他编的《大藏辑要目录》共收三藏要典及各家著述共460种,3300余卷,拟陆续刊刻。在他去世前印成2000余卷,对保存中国佛教经典做出巨大贡献。同时他也提供了不少密教典籍和注疏,帮助日本编辑《续藏经》。1894年,他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把《大乘起信论》译成英文,流传海外。他说:“此他日佛教西行之渐也”。[38]次年,他在上海会见了斯里兰卡的达摩波罗,赞同波罗发起摩诃菩提会将在印度复兴佛教的宗旨,并着手编订佛教教科书相赠,为其回国后“振兴母邦”之用。在近代中国与日本、印度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中,杨文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