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高一级的考试是“殿试”。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试,一般在会试的第二个月,也就是四月份举行。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很现实的政策。参加殿试的贡士不被淘汰,所有人都能中进士。皇帝亲自将殿试的贡士分为三甲录取。第一甲赐进士及第,一般只有三个人:第一名俗称状元,第二名俗称榜眼,第三名俗称探花。如果一个人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当中全都考中了第一名,也就是连得解元、会元、状元三个荣誉,他就可以被称为“连中三元”。在古代,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连中三元的情况极少。从隋唐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,连中三元的读书人据说只有十个左右。第二甲一般录取几十个进士,他们被赐进士出身。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。没有进入第一甲和第二甲的贡士,全都被归为第三甲进士,他们被赐同进士出身。
至此,考试还没有结束。为了真正获得官职,他们还要参加最后一轮,也就是第六轮的考试。除了第一甲三人之外的其他进士在清朝还要参加“朝考”。朝考本是清朝初期皇帝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作弊,对所有已经被录取的进士再次进行考核,后来逐渐成为惯例。朝考内容多有变化,一般包括两方面:一方面是论、疏,主要是考一个人的政策研究能力和公文书写能力;另一主要方面是考一个人的诗文,也就是文学、书法和文艺水平。朝考优秀的人可以进入翰林院,被称为庶吉士。其余进士则直接进入官场,被分别授予主事、知县等职务(后期多为候补官)。其中成绩最差的则被分配到地方各地任知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