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,一个平凡的午后,江苏南通的张大爷走进家门口的超市,身影消失在人群中。超市里人声鼎沸,熙熙攘攘的热闹似乎让每个人都成了这座城市无声的背景。张大爷挑了几个鸡蛋,装入塑料袋后并未急着离开,而是随意地走到旁边,四下环顾,神情却显得有些紧张。在他的手快速向口袋伸去的那一刻,超市员工罗红霞的视线锁定了他。 罗红霞目睹一切,她在超市已经工作多年,这样的小动作早已见惯不怪。可眼前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,让她不忍心直接点破。即便心里认定对方拿了不属于他的东西,她依然想要给老人一点面子,选择悄悄跟在他身后,打算看他会否自觉归还。 张大爷一边走着,一边朝收银台移动,看似打算结账。队伍排到了他,张大爷递上袋子,支付后准备离开。罗红霞一时犹豫,但想到超市的职责,便向店长汇报了情况。店长周玉兰了解情况后,决定出面与张大爷沟通,她也没有贸然指责,生怕老人下不来台。 周玉兰温和地拦住张大爷,小声问:“大爷,您是不是有东西没付钱?”这句话并没有引起张大爷的怒火,但周围几个顾客好奇地望了过来,悄然形成了一个围观的小圈子。面对这些目光,张大爷的脸逐渐涨红,声音变得激动:“我付过钱了,怎么还怀疑我偷东西?” 周玉兰仍保持礼貌,她知道自己只要稍微用力,便会给这位老人带来难堪。可是事情似乎不以她的善意为转移,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,张大爷的声音也越来越响,情绪愈加激动,似乎整个人都在反复挣扎着。忽然,他开始呼吸急促,身子一软,随即倒地,抽搐不已。 这一刻,所有人都愣住了,罗红霞更是愕然,不知所措。现场一片安静,超市员工急忙报警,并拨打了急救电话。十几分钟后,救护车和警方赶到。张大爷没能等来救助,他最终因突发脑梗不幸离世。 张大爷的儿子张明在得知消息后,悲痛之余,认为父亲是被超市的员工“逼”死的。对他来说,父亲偷鸡蛋并非罪大恶极,超市员工的“穷追不舍”才是导致父亲去世的直接原因。在愤怒和不甘中,张明一纸诉状将超市告上法庭,提出38万元的索赔。亲友们也纷纷站在张明这边,认为超市本该网开一面,没必要为几枚鸡蛋如此“逼迫”一位老人。 而超市方面则坚决否认责任。他们认为,员工仅是在履行职责,从未有过任何过激行为。况且,超市员工并不知晓张大爷的身体状况,员工没有义务预测或防范他可能的健康风险。超市负责人强调,张大爷的猝死是不可预测的,他们不应为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 2020年12月8日,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,事件终于有了初步裁决。法官详细审阅了案件的背景资料与现场监控录像,认为张大爷的行为确实涉及超市财物,员工的举动在职责之内,且未有任何人身伤害或侮辱性的行为。法院驳回了张明的索赔请求,认为超市并无法律责任。 张明不服判决,提出上诉。次年3月,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二审,最终维持了原判,驳回上诉。判决结果公布后,事件成为热议焦点,一时间公众的讨论如潮水般涌现:法律到底是情感的冰冷壁垒,还是正义的守护者?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,法律都应当保持绝对的理性? 人们的情感与法律的公正在这场争论中碰撞着,似乎没有绝对的对与错。有人同情张明失去父亲的痛苦,感慨法律的冷漠无情,也有人认同判决,认为超市的员工尽了自己的责任,不该为意外事件负责。正义似乎总被寄予厚望,特别是在失去亲人和面对不公的双重打击下,渴望法律将“弱者”捧在手心。法律的“冷静”正是为了维系公正,防止情感干预正义的天平。 这场事件也许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现代社会的某些观念。有人认为,无论错对,都该对年迈者予以尊重,甚至容忍他们的小过错;也有人强调,在法治社会里,每个人都应承担自身行为的后果,年龄并不能成为躲避责任的借口。这些观念的交锋,某种程度上折射了社会在飞速变化中的复杂和多元。 但无论观点如何分歧,张大爷的故事给每个人带来了些许反思。当年迈的他因为鸡蛋引发的悲剧成为舆论的焦点,生活中那些“不起眼”的选择,或许才是最值得关注的。贪小便宜的人,也许不曾料想自己最终将因此付出如此代价;而那些维护正义的超市员工,则在职责与情感的夹缝中扮演着尴尬的角色。或许,在生活的流光中,我们每一个选择都在静静地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。 这场悲剧没有赢家,留下的只是无数的感慨与反思。张明为父亲的遭遇愤愤不平,但也许他最终会明白,父亲的选择影响了结局,而法律只是还原了生活的本真。